年中总结&所想

先说问题:

从春节到年中,发布的版本不多,真正更新到用户手上的新功能更少,但是这种状态下的版本发布也不能做到从容应对,需要加班,这暴露我们些问题。

1.自测能力弱

经过自己的测试后,测试team总能再发现些低级的bug,总结下原因,首先测试方法不对,自测现在是盲测,在脑子里没有设计好覆盖变动逻辑的测试场景,测试覆盖不全面。其次是心态不对,就像考试完后不想再检查,急于交卷。目前我们也在改进这块,提升测试环节在开发流程中得重要性,在新版本计划时,在asana中先创建测试任务,记录要测试的场景,在后继的开发过程中不断补充完善,测试任务分配到人;必做三类测试“升级”,“全新”和“登出再登录”;落实好code review。

2.team之间协同低效

对业务的整体流程不清楚,还有只关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的思想造成了这些问题,同一个逻辑范围上的数据因为不同的人负责,接口也被切分开来。wiki不知道怎么用,要查一个api,首先要想想它属于哪个模块,是人脉?还是电商?还是其他,每个team放的地方,格式都不一样,还有没更新的,就像大海捞针。每个人都应要有主人翁精神,这些问题除了做好自己的工作,能做的不多。

再说需要坚持的:

1.坚持做code review

code review是今年春节后作为每次版本发布的一个任务,team的每个人都必须对git上checkout下来的代码review一遍,这样的好处有很多,首先是熟悉了别人的代码和逻辑,更重要的是能提前发现逻辑问题和性能问题,还能重构优化代码,我统计了下除了赶时间写功能赶发布做的比较粗糙,其他时间code review我们都做的比较好,每次review后几乎都能对代码做一些改进。

2.用好工具,多分享

从ADT转向android studio,所有任务上asana,这些工具真得很好用,我们也开了好几次分享小会,提升技能,提升工作效率,更是种快乐。

从局内人看JF:

看到的还是问题,而且还很严重,协同低效的不仅仅是各team,更是个JF内部各系统之间调用问题,各系统之间直接调用,缺乏一个以事件驱动连接各系统的框架。

从局外人看JF:

提一个我认为可以改进的地方。收取10%手续费?平台照样收,但可以换个说法。平台连接得是发包商和开发者,缺少任何一方都不行,但是这两方却有不同的特点,发包方发包是一种“刚性”需求,发包商目标不是发包而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,可能通过其他商业公司,上JF平台等来满足自己的需求,至于谁来接包则是一个选择过程,他总会想办法满足自己的需求,所以类似于“刚性”;开发者接包,是“改善型”需求,开发者只有觉得价钱合适才会去选择接包,不合适宁愿闲着(鉴于实际情况,有能力的接包者基本上没有什么闲得时间),所以愿意接包得比例应该不是很大。另外在从人的心理来分析,接包人接到100块的单,实际收到的是90块,从这样看平台10%的手续费就是从开发者身上扣除,会给开发者造成抵触。何不在需求市场的报价就是接包者净得?就好比之前看到一个故事,一家自助餐厅对严重浪费食物的客人罚款10元,结果有客人抵触,后来改为就餐价格上涨10元,对没有浪费的客人奖励10元,客人们都能接受;很多人买东西只买降价了多少,对原来是多少可能并不在意,这是种普遍心理现象,接包者接到90得包和接到100得包其实感觉是差不太多的,但是从100里面再扣除10快,虽然收入都是90块,但是给人的心理感受是不一样。发包商是公司,开发者是个人,开发者是传统意义上的弱者,保护弱者符合一般认知,所以平台应该采用在线上迎合开发者,线下迎合发包商这样的策略。